PSA China
认证赛事
星级名衔
入会导航
入会申请
赛事信息
会费缴纳
榜上有名
核心团队
本会经典
联系我们

我的方式,我的路

 PSAChina.org专访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王琛先生

2009年08月28日 来源:本站原创

2009年8月,备受关注的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在云南大理揭晓,美国摄影学会中国国际代表王琛先生不负众望,凭借作品的独特风格以及个人在中国摄影界的贡献和影响力,荣膺本届金像奖。美国摄影学会中国在线借此机会对王琛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
 
采访人:美国摄影学会中国在线(以下简称PSAC)
被访人:美国摄影学会国际代表王琛先生
 
 
PSAC:本届金像奖送审获奖作品在拍摄过程中有何故事?
王琛:这次参加金像奖共选送20幅作品,以及一篇论文。这两项的分值占总分数的70%,另外的30%是考量摄影家在业内所做出的贡献和影响力而给出的分数。参赛的20幅作品主要是我在07至08年拍摄的航拍作品。据我了解,在本次金像奖的参赛作品中,航拍作品不在少数,投稿量很大。我的作品之所以能以高分胜出,我想主要是因为我所选择的拍摄角度与方式跟别的摄影师不同。你提到有何故事这个问题,其实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故事,我主要谈一谈非洲肯尼亚的作品吧,拍摄这组作品是在2007年的8月,去之前曾做过1年多的调查研究工作,看了国内外很多摄影师的作品。但是我拍非洲,选取的角度肯定与他们不同,我更关注宏观上的美感与形式感,地貌景观等等。在镜头方面,我选择使用标准镜头来进行拍摄,而内容上大部分也并没有进行写实与具象的拍摄处理。除了非洲的航拍作品外,参赛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在马来西亚与菲律宾旅行期间拍摄的作品,我认为看似随意的旅行,其实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也是可以出好作品的。通常我在选择要去一个地方以前,都要先研究当地的图片,到了目的地还要和当地摄影师进行沟通交流。
 
PSAC:那么您如何看待风光类摄影呢?
王琛:风光摄影其实也要有自己的观点,无论拍摄什么,形成自己的风格都是很重要的。举个例子,如果一位国内风光摄影师,一味的模仿亚当斯的风光摄影风格,他是不可能有所超越的,更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我拍摄风光的时候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别人拍过的,我要拍,所谓人有我有,这些图片保留起来以后总有用处。但更重要的是要拍别人没拍过的,人无我有,才是我所追求的卓越境界。
 
PSAC:我注意到您拍摄类型涉猎范围很广,从人文民俗,到生态风光。请问这里是否有侧重?
王琛:是的,大概7、8年前的样子吧,我比较注重民俗摄影,当时拍了不少人文民俗类的作品,也获了不少奖,其实那些奖项的奖金对我都不重要,后来都捐了。重要的是我的作品被大家认可。当时拍摄人文类的作品其实也可以说是对自己风格的一种探索和尝试。现在我的拍摄重心已经转移到航拍和环境保护类了。
 
PSAC:摄影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王琛:这个问题是经常有人提出的,对于我这样平时需要运作管理企业的人而言,摄影应该是一种快乐吧,我在这种快乐中寻求升华,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一定的高度,并且不断的超越自己。并且摄影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PSAC:您如何评价自己现在的风格?
王琛:在风格上我与其他摄影师的同类作品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我的风光摄影都不只是单纯的风景,细看我的这些风光作品,几乎都可以找到人文和生命的痕迹,也这便是我风格的独到之处。
 
PSAC:作为PSA中国国际代表,能否谈一谈对中国摄影师而言,如何才能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王琛:谈到这点,首先我很感谢邓大端先生,他其实也是我在中国摄影界的早期偶像,对我在摄影这条路上的成长也曾有过很大帮助。我认为要想在国际摄影界站稳脚跟,逐渐提升自己的地位,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有自己的风格,要与别人不同,确定自己的路线,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这些都是走向成功的必要先决条件。我的作品也曾拿到国外进行展览,国外的同行看了都觉得非常不错,这是因为他们所崇尚的拍摄方式与我的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些作品让他们看到了期待之外的,完全不一样的的东西。拿这届金像奖的作品为例吧,我的作品是创作记录类中获奖作品中唯一的一组风光作品,为什么能在记录类中获奖呢?因为我所拍摄的风光其实是从宏观上记录人们的生存环境,这就是我的风光,这就是我的纪实。最近有一部环保纪录片叫《地球很美,有赖你》,也正好契合了我现在所关注的东西。
 
PSAC:能否简单的介绍一下您现在常用的器材?
王琛:常带在身边的有哈苏503、XPAN(共3个后背),尼康F6,莱卡M7。数码相机偶尔也用一用,但是不用来创作。
 
PSAC: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器材,您能不能在这些传统器材的使用上给大家一些建议?
王琛:有些人认为传统相机用起来特别慢,很麻烦。我认为那是因为使用方法不正确,方法不正确直接导致你的相机无法快速的进入拍摄状态。我用哈苏503可以做到12秒完成换卷的过程。
 
PSAC:您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是否遇到过瓶颈?如果有,是怎么得到解决的?
王琛:从正式接触摄影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1999年的时候开始用哈苏XPAN拍摄风光,那款机器在国内我算是接触的比较早,随后就有很多风光片陆续获奖。从2002年开始接触人文类作品的拍摄,这样陆续拍了4年以后,逐渐感到了瓶颈的存在,似乎很难再走出新的观念了,虽然我在2004年就获得了金像奖提名,但当时确实还没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于是我开始了自我风格的探索和思考。直到2007年的非洲之行,在肯尼亚进行了6、7天的航拍,让我真真正正悟到了一些真理,也使我终于实现了个人风格的突破,摆脱了此前在思想与风格上的种种桎梏,灵感就像火山岩浆一样迸发出来。特别是今年的北极之行,以及国内的宁夏、内蒙、云南等地,总共拍摄了近500卷胶片,已经送到台湾冲洗了。
 
PSAC:您曾经作为摄影师参加过国外的摄影比赛,也曾作为受邀评委参加过国外影赛的评审工作,能否谈一谈国内摄影师和国外摄影师的区别?
王琛:我想这里是有一些观念上的差异存在的,国内的一些摄影师并没有真正从文化价值上考虑问题。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与欧美等国的西方美学在概念上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我们在文化上的差异,都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盲目的去追随和模仿,并不会得到太好的结果。摄影术诞生至今已有170年历史了,最初进入中国时主要的功用是为生活服务,我查看过一些西方美学史的资料,欧洲的摄影师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创作类的摄影了,可是说在这一点上,我们起步是比较晚的。但是,摄影师之间的较量,抛开技术与器材等硬件因素,归根结底拼的是文化与思想,自身修养的提高才是影响作品水平的根本因素。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在摄影之外的最大爱好就是看书。
 
PSAC:在刚接触摄影的时候,是否有某种类型的摄影作品或者某位摄影家的作品对您有所启发?
王琛:这个问题与我从事的行业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从事出版印刷行业,所以接触国内的摄影家、美术家比较早,也比较多。我就只谈一谈对我帮助和影响比较大的吧,像我国著名的邮票设计家、摄影家任国恩老师的作品以及《解放军画报》社主任记者袁学军(大校)老师的作品对我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两位老师在摄影方面都曾分别对我进行过耐心细致的指导。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老师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老师在我探求摄影艺术的道路上也曾给予过非常宝贵的帮助,他们毫无避讳,发自肺腑的坦诚评价令我异常感动。
 
采访后记
首先小编非常感谢王琛老师在百忙之中能亲自接受访问。在访谈过程中,最令小编佩服的是,虽然访谈过程中有几次中断,王琛老师的清晰的思路却从来不会被外界的干扰打乱。在和王琛老师沟通中,小编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摄影方面的,还有做人、做事的原则和道理。总之,与王琛老师交流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凭借坚定的信念,王琛老师将会以自己的方式在摄影的道路上走的更长,更远。

 

王琛先生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作品选登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PSA美国摄影学会   合作伙伴   更多帮助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学会宗旨 和讯网 联系我们   中国民族图片网   霞浦摄影在线
学会历史 财经网 加入我们   poco摄影网   人文泰州网
核心团队 体育画报 服务中心   乐途旅游网   色影无忌
会费缴纳 他生活 合作发展   番茄摄影网    
入会导航 新旅行 关于我们      
表格下载 Timeout 法律事务      
 
© Powered by SEEC Privacy policy Term of Use. 京ICP备100228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