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连城记事(二) ——摄影家聚焦客家传统文化之走古事时间:2013年3月06日 图/文:美国摄影学会中国国际代表沈健 走古事 连城县罗坊镇走古事被誉为“乡村狂欢节”,在客家地区影响力极大。据传在明朝,罗坊镇常闹旱、涝两灾,当地百姓把流传北方的走古事移植罗坊,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走古事的轿台上坐着的是体壮胆大的6-8岁男童两名,按戏曲装扮,画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领先的天官主角,一名扮护官的武将。天官直立在一条铁杆上,腰身用铁圈固定,武将坐立在轿台上,成两个层次。轿台由木柱镶成方形框架,四周饰上精美的画屏,两根轿杆,每棚约200多公斤,须用20人抬。 在罗坊,每年正月初三、初四,抬古事的男丁上山锻炼脚力,到正月十二日始斋戒三天,十三日晚净浴换草鞋,抬着古事,以天官领路,跟随古事六棚,后有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番乐队等,热闹不已。随着一声鸣铳,鞭炮齐鸣。古事列队从宗祠开始绕着镇里的学校、政府等来到广场,此时的广场人头攒动,给轿夫留好了通道,三声铳响,轿夫抬着“古事”棚在广场上沿着留好的通道你追我赶,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游客的围观、呐喊中,轿夫们精神振奋,你追我赶。 正午,“古事”列队从云龙桥下河床,鼓乐队先泼水透湿,然后三铳之后,古事棚蜂拥下水,逆水而上,激烈竞争。此时,河两岸、桥上下挤满了人,场面十分壮观。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后棚若能超过前棚,则视为吉利,于是抬夫拼力赶超,由于今年水大,齐腰深的睡加剧了紧张气氛,降低了竞争程度,没几分钟,队伍已经冲到了河的尽头,人们早已全身湿透,筋疲力尽,速度开始减慢,缓缓地走上岸边,这时,古事方才结束。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
||